2014年2月22日 星期六

趨勢科技UX冒出頭(下)

2012 Taiwan UX Summit台灣使用者經驗高峰會

Workshop D(趨勢科技):UX冒出頭(下)


[前言]
延續了之前的使用者經驗高峰會的會後分享,UX冒出頭(上),接下來進入分享會的重心,也就是所謂「軟實力(soft skill)」的部分。趨勢科技將軟實力的部分區分了五個層面,分別從「Hear」、「Eyes&Ears」、「Brain」、「Mouth」、「Hand」這幾個面向跟使用者經驗設計師必須具備的軟實力作連結。

[Heart]
  • Passion:首先,想當個優秀的使用者經驗設計師,先要具備熱情(Passion)。東方哲人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翻成白話也就是「對於學習事物的道理,僅止於知道、理解它的人,將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又不如能樂在其中的人」。或許過於經典,所以也被英譯為''Choose a job you love,and you`ll never have to work a day in your life.''也就是,當你真正喜愛一份工作時,它將會跟你的生活結合,讓你天天樂在其中。
  • Ownership&Empthy:Ownership可以解釋為,視產品(服務)為自己所擁有,進而關心所有的一切。講者播放了一段TED的影片,是David Kelley(創新設計公司IDEO及史丹佛大學設計學院D. School創辦人)的演講,主題為How to build your creative confidence(如何建立創造力自信心),影片中帶到Doug Dietz是一位研究醫用成像設備的高級工程師,但卻發現有80%的兒科患者需要服用鎮靜劑,才得以進入核磁共振儀中做檢查,而在他「洞察」了孩子們的這些恐懼後,運用了D. School教授的設計思維、同理心、原型創作等方式,重新設計了整個核磁共振檢查的體驗,他將檢查室的空間及儀器經過彩繪,成了一個海盜冒險的主題樂園,並且將醫務人員重新培訓,並以「等會會進入海盜船內,不可以亂動,不然會被海盜發現」的方式,告訴孩子們噪音跟檢查艙的運行過程。結果令人意外,續劇性的變化是,需要服用鎮靜劑的孩子由80%降低至10%,醫院也不用常常找麻醉科醫師,每日醫院檢查的數量也增加了許多,但是這些「定量結果」,並非Doug Dietz最在意的,他在意的是「質的提升」,一位女孩,在經歷了核磁共振檢查後,開心的跑到媽媽身旁問「媽咪,明天我們可以再來一次嗎?」Doug Dietz對核磁共振儀的Ownership,引發了他對相關事務的關照與洞察,並且運用同理心(Empthy)以理解孩童們對於核磁共振儀的恐懼。
  • Keep learning:除了上述兩點,持續不斷地學習,也是一位優秀的UXer所需要具備了。這裡提到了「三環學習理論(Triple-Loop Learning)」。首先先從「Single-Loop Learning(單環學習理論)」(以下簡稱「單環」)說起,「單環」認為問題與解決方案是高度相關的,所以會把焦點放在「行動」,並不會去挑戰原本的假設與信念,目標是「改善」與「修正」,也可以說是在既定的組織規範下,從中找到錯誤,並且試圖微調以解決問題。而「Double-Loop Learning(雙環學習理論)」則是人們開始會去思考,在既定的規範下,是否有些事情被限制住了,人們開始會去觀察並理解,甚至做出「假設」,這樣的學習模式,將帶來較為重大的改變,例如重新設計組織的功能與結構。最後,「Triple-Loop Learning(三環學習理論)」則是需要高度的「洞察力」,以思考組織的「脈絡」,了解過去的行為是如何對現況造成影響,並且思考問題跟解決方案間存繫的關係,讓人們對於事物的發展有更深入的理解,並作出反應。以更簡單的方式說明這三個學習理論,其分別就是由「是否有把事情做對?(Are we doing things right?)」、「是否有做對的事情?(Are we doing the right things?)」,並進階到「如何決定什麼才是對的?(How do we decide what is right?)」。藉由上述的學習理論,也期盼大家理解「學會學習(Learning to learning)」這件事是相當重要的,離開你的舒適圈,持續不斷地學習,將會發生很神奇的事情...
[Eyes&Ears]
首先我們必須先辨識出利害關係人有哪些,然後用相關的圖表分析出這些人的利益、期望、權利、影響力等,然後找出最重要的關鍵人物,也就是在整個專案過程中,我們必須持續關注的對象。然後去理解相關利害關係人的人格特質(可參考DISC人格特質分析),然後用心的傾聽並依據不同的人格特質,採用相對應的溝通方式,才能達成有效溝通。通常在專案過程中,專案經理將花費50%以上的時間在溝通上,畢竟它就是專案成功的關鍵因素。【TED演講,Ernesto Sirolli:Want to help someone?Shut up and listen!

[Brain]
愛因斯坦說:「如果我有一個小時拯救世界,那麼我會用五十九分鐘釐清問題,以一分鐘找出解決之道。」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我們必須先確認目標,並探討事物的核心價值為何,接下來才開始做後續的資料搜集與分析,最終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糟糕的做法是,在一開始時就先跳入有哪幾個解決方案的思維,這將導致以偏概全的錯誤並且無法掌握到問題的核心。況且問題背後的問題往往才是最關鍵的,所以運用眾人的智慧,抽絲剝繭、腦力激盪,才能找出最合適且且有共識的解決方案。

[Mouth]
這裡強調的不外乎是溝通、協調合作,建立共同願景。在前面提到,當團隊形成共識,有了具體目標,找到事物的核心價值後,我們便應該開始去預想你的顧客、使用者是誰(Persona),並搜集相關的背景資料(又或者是某些公司已經有分析好的Persona資料庫可加以應用)。而在我們希望使用者達到團隊預期的目標前,更應該去思索整個顧客旅程的連結與脈絡,或許將產生各種不同的劇本,而每一個被架構出來的劇本,都應該讓裡頭所有的元素具備可量測的條件,如此才能確保每次的顧客旅程都是在可預期的狀況下產生。簡單來說,也就是顧客所感受到的所有美好插曲,都應該是在組織既有的設計、規劃下所產生,而不真的純屬意外。

[Hand]
而上述這些Soft Skill該如何真正落實到實際工作的層面,讓「以使用者為中心(UCD)」的概念確實的與「產品開發流程做結合」呢?趨勢科技提到了兩個理論,分別是「瀑布模型(Waterfall)」與「敏捷開發(Agile)」。在專案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顧客真正想要的跟他當初所說的通常都有很大的落差,也或者應該說「顧客永遠不知道他想要的是什麼」,我常舉亨利福特的一句名言「如果我當年去問顧客他們想要什麼,他們肯定會告訴我:『一批更快的馬!』」,所以如何洞察出顧客真正的需求,而不只是聽他們怎麼說,也是產品成功相當關鍵的要素。80年代早期,軟體開發公司慣用「瀑布模型」理論,按工序將問題簡化,為了便於分工,也將所有不同的工作拆分開來,在產品開發到一定的階段前,內部很少有機會做到協調或溝通,更遑論是能聽到未來使用者的需求。而「敏捷開發」則是在產品的開發過程中,部門間與顧客都會不斷的進行溝通討論,並且設定多個里程碑,以快速的產出「階段性交付物」,以利有效、快速、微幅地修正錯誤,避免像「瀑布模型」般,到製作完成品,才發現產品並無法接受市場的考驗,不僅浪費團隊時間,更是耗費相當大的組織資源。
敏捷開發的特點是,只挑最重要的事情來做,並且在產品開發流程中的每個階段都進行得相當快速,也相當有彈性,在開發流程中也不斷的與顧客溝通,而能較準確的判斷使用者的需求並且快速跟進,更是一個強調團隊協同合作的開發流程。

[結語]
其實,在還沒參加這場工作坊前,我是完全沒聽過「敏捷開發」這幾個字的,因為畢竟產業別不同,隔行如隔山。但為了要做這次的分享,所以搜尋了敏捷開發的相關資料,無意發現原來敏捷開發在使用者經驗設計的工程領域相當常被提及,畢竟它本身就是一套軟體開發模型嘛!所以,關注使用者設計的朋友們,或許不妨手伸長一點,把「敏捷開發」這詞列入關鍵字搜索,相信能夠激盪出很多有趣的想法。當然,對我這個門外漢來說,也不需要了解的太透徹吧(應該也沒這能力XD)!總之很多概念都是可以被串接起來的,包括專案管理、使用者經驗、服務設計...等等,要學的學不完,但或許在幾個重要的邏輯概念下,試圖找出其中的關聯性,才得以深化相關領域的知識理解吧!


說了這麼多,提供一個分享會現場的影片檔,是一位好心朋友用iPad幫我錄下的,因為是第一次做這樣的分享,若有不太合邏輯的部分,再請專家們多指正,讓我快快成長噢~!!(鞠躬)

ps.另外附上心智圖供大家簡閱!


相關文章【趨勢科技UX冒出頭(上)

Evernote helps you remember everything and get organized effortlessly. Download Evernote.

2014年2月8日 星期六

筆記規格化:A4空白定頁筆記本

近半年,總算是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筆記本,「A4(13K)空白定頁筆記/32張入」。使用此規格限定的筆記本,是筆者在經歷了大量的「手記」後,得出最適合自己的筆記規格,適用的原因如下:

  1. A4(13K)尺寸:有許多筆記整理的書籍,為了方便攜帶,特別推薦A6尺寸的筆記本(BOOK/A6全能筆記術)。除此之外,A5、B5(18K)、B6(32K)的筆記尺寸也是市售相當常見的筆記規格。而所有規格的筆記本,我幾乎都嘗試過了(也因此以前的筆記內容常散落在各式各樣的筆記本中,而無法有效管理),最後仍選擇相較之下不便攜帶的A4尺寸,乃因個人習慣以心智圖的方式記錄「活動、講座、會議、課程、閱讀」等的流程或心得,而小於A4規格的筆記,對我來說就太過窄小,不利於圖像的擴展,也會限制了思考的發想。(故此,隨身攜帶的包包,幾乎都要能放置A4以上的文件)
  2. 空白:同樣因為自己慣於以心智圖的方式做記錄,所以橫線筆記本,或近年來流行的網格、網點筆記本,其頁面中的線條與原點,都會造成繪製圖像或線條時的視覺混亂。(我想,有圖例比較下大家就能了解我的意思)
      
      
  3. 定頁:曾經有一段時間,嘗試用活頁筆記本做記錄,所以也採購了各式各樣的「筆記內頁」,而客製化適合自己的筆記內裝,包括日誌、週誌、月誌、check list、空白內頁、橫線內頁等。但事後卻發現,在一疊一疊的筆記紀錄後,資料的收藏卻是個相當棘手的問題,活頁資料紙散落各地的窘境時常出現,故最後仍決定以定頁筆記本為主,就算每頁所記載的筆記內容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資料屬性,但都能集中在定頁的筆記本中,而不需要擔心資料的遺落,最後再仰賴實體標籤或Evernote(強大的筆記軟體)來幫助我們做系統性的資料屬性整理。但畢竟無法在每次的「手記」後都立馬製作標籤,所以在每張筆記頁面上註明日期也是日後整理筆記的一項依據。
    (這就是我所謂的實體標籤)
  4. 32張入:通常一般書局販售的32張入筆記本,售價約在$20-35元之間,因為價格便宜,所以在手記過程中,完全不需要心疼的在每張頁面胡亂發想的塗鴉,都不會有罪惡感,或者有種需要小心翼翼的感覺。而且32張左右的內頁,其筆記本厚度僅約0.4公分,在慣用A4大小的限制下,減少筆記本的厚度,倒也是稍稍提升攜帶便利的方式,加上不多不少的張數,恰恰好能讓我在半個月到一個月就用完一本,每本筆記本寫完後都有種莫名的成就感,而同尺寸筆記本的逐步累積,那種規格統一的筆記本,其排序收藏的滿足感,也是支持自己繼續紀錄下去的動力啊~!

    更可喜的是,最近找到了升級版(自定義)的便宜A4空白定頁筆記本,其內頁可幾乎攤平,在平日隨手翻折或翻拍筆記資料時,大大增加了操作的便利性。ps.當然有些「貴珊珊」的筆記本,這樣的內頁「
    可180度攤平」的特性已相當常見,唯規格尺寸仍未滿足自己的需求。
    不過當寫完這篇網誌後,再上博客來網站,赫然發現了一本「企劃書」形式的筆記本,規格大致符合,但就是價格不親民啊~!(雖然還是想買來用看看XDDDD)

2014年2月6日 星期四

趨勢科技UX冒出頭(上)

2012 Taiwan UX Summit台灣使用者經驗高峰會

Workshop D(趨勢科技):UX冒出頭(上)

於2012使用者經驗高峰會後,與同好於12月舉行一場會後會,讓有參與此場盛會的與會者分享不同的主題與相關工作坊的心得。很榮幸以小菜鳥之姿能有機會準備這場簡報與大家分享,雖說是一年多前的事了,但其實一些相關整理過程的資料似乎都遺落了,只剩下簡報檔以及一段簡報過程的影片。故最近試著想把這些資料以文字化的方式留下記錄。

[前言]
這次筆者分享的是使用者「2012台灣使用者經驗高峰會」中的「工作坊D」,分享內容由「趨勢科技」所分享的「主題:UX冒出頭-像傑克的魔豆長得又高又壯」而來,期望藉由較為簡易的濃縮歸納,提供一個概念性的說明。
筆者本身純粹因為對相關領域感到興趣,故希望藉由參與活動,能對相關議題達快速入門之效,但當時對「使用者經驗設計」並不是很了解,所以選擇了一個較不需要專業軟體技能的工作坊,也很符合官方開出「誰適合選擇此工作坊」的條件:對UX有熱情,想在組織中更加提升UX價值的人。
[趨勢科技簡介]
趨勢科技是一間「設計安全防護軟體」的公司,其最著名的產品為「PC-cillin防毒軟體」,相信各位並不陌生。其於1990年成立,12年後,其UI(User Interface/使用者介面)團隊於2002年成立。
於1990年趨勢科技成立之初,跟一般的IT產業一樣,以技術為導向,此時並沒有專任的UI部門,也就沒有研究UI的專業人員,公司的願景目標不一致,當時也幾乎沒有人關心“使用者”的需求。以至於「客服成本增加」、「內部教育成本也不斷提高」。
直至2002年UI team成立,逐步地開始建立UI標準,甚至連公司裡的主管階層也都親身試用公司內部的各項產品,這才發現,有很多棘手的問題是亟需解決的。所以UIteam開始建立一個自有的知識庫、研究產品線流程、UX流程。



而談到顧客經驗旅程,通常可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Know」、「Try」、「Love」、「Buy」,也就是要讓顧客先知道有這個產品存在,然後讓顧客有試用的機會,進而愛上產品,並且採取行動購買產品。而一般的行銷部門,通常專注於「Know」、「Buy」,很多UXer(使用者經驗設計師)則專注「Try」、「Love」,而趨勢科技宣稱其UI部門重視的是使用者經驗旅程中的每一個環節,所以才更能掌握使用者的需求。雖然其對此未多有著墨,但是自趨勢科技2002年成立UI team至今(2012年11月)也已有十年的時間,可見絕對有相當多知識與經驗是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鏡的。
   

[Uxer的供需失衡]

趨勢科技於會後統計出,參加此工作坊的人中,有85%的與會者,其公司對於UX的態度是「公司知道UX很重要,也願意投資在UX上」。雖然看似比率相當高,但其實也頗為合理,畢竟會參加此次盛會的與會者,我們不難理解其本身對於這議題就有某種程度的涉獵,又或者其公司本身就是相當重視使用者經驗的。但若增加一個「與會者本身成為Uxer的資歷」為一變項後,就可以發現,當多數(85%)與會者的公司都「知道UX很重要,也願意投資在UX上」,但實際上與會者中擁有10年以上UX資歷的人僅有13%,更有78%以上的人是剛投入UX領域不到2年的時間,這也顯示了「有了市場需求,但卻沒有足夠可用的人才」之產業現況。

當然,這圖表還是有很多可以解釋的空間,或許很多具有10年以上經歷的「使用者經驗設計師」,不認為自己需要參與相關的活動或會議。又或者很多報名參加此工作坊的人,多為剛入門的使用者經驗設計師,或跟我一樣連這頭銜都掛不上邊的小門外漢,只想藉此更了解如何將「使用者經驗設計」帶入組織,並獲取一些基本概念的人。故也不適宜以此簡單的分析就特意的強調人才供需上的落差。
[使用者需求]

趨勢科技列出了Uxer在工作上最常碰到的問題,似乎很命中要害,而筆者也從中發現,這些問題的癥結點,其實都是在“人”身上,就算是最後提到了產品需求,其實不也都是「人們」對產品的需求。而這「人」,在B2C的理想狀態下,應該指的是「使用者」,也就是我們最應該關注的是使用者的需求,但往往在沒有經過實地訪查後,卻誤認為「使用者經驗設計師的需求」、「團隊成員的需求」就是「使用者的需求」,最糟糕的莫過於「老闆的需求」。

而當我們發現了這些可能的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呢?以下將談到「領導力(Leadership)」與「Soft skill(軟技能)」,而「 Hard skill(硬技能)」當然也很重要,但並非此次分享的重點。

談到領導力的部分,則引用了Kim Goodwin的一段話:"Leaders are people who influence others to accomplish shared goals. Whether explicitly or by tacit example, they establish and foster values, help people envision a future direction, and support them in getting there."(領導者能影響他人完成一個共同的目標,無論目標是否明確或只是擁有相同的默契,他們建立並培養價值觀,幫助人們預想一個未來的方向,並支持著人們抵達目標)。在此,除了「Influence/影響」是關鍵字外,筆者認為「Shared goals/共同目標」、「values/價值」、「envision/預想」、「support/支持」都是「領導力」相當關鍵的字句。

另外,不得不提相當知名的TED講者Simon Sinek,在其TED的演講「How great leaders inspire action(偉大的領袖如何鼓動行為)」中也表達了相關的論述:“If you hire people just because they can do a job, they’ll work for your money. But if you hire people who believe what you believe, they’ll work for you with blood and sweat and tears.”(如果你僱用人們,僅僅是因為他們可以做這份工作,他們會為了你的錢而努力。但是,如果你所僱用的,是那些相信你所相信的人,他們將會用血汗與淚水為你工作。)

而Simon Sinek的黃金圈理論,則提到了價值的重要性,以外圈往內看,分別為「What」、「How」、「Why」,在這個星球上每個人、每個機構都百分之百的知道他們在「做什麼」,而有些知道他們要「如何」做事(或稱之為不同的價值主張、流程或賣點),但卻僅有極少數的人知道他們「為什麼」要做他們現在在做的事,而為什麼並不是指創造利潤,這只是結果,為什麼指的是「信念」、「目的是什麼」、「出發點是什麼」,乃至於「為什麼你的機構存在」。“People Do Not Buy What You Do, They Buy Why You Do It(人們不買你做什麼,他們要買你的為什麼)。這就是價值的重要性,當我們為人們提供願景,創造價值,無論產品有何不當,在不發生重大影響前,人們都會說「I don`t c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