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6日 星期日

一個資深內科護理人員的工作體悟

這是一種能專注在自已專業的幸福 

一個在醫院內科病房工作了十多年的朋友,近日想為生活做一點改變,決定報考公職,而在考上前,決定先離職好好讀書,這段期間她找了個「老人安養中心」工作。

今日聊聊,她說「在這裡(老人安養中心)工作,我才真正覺得自己有好好的照顧一個人。發現婆婆有痰,我可以停留下來15分鐘,幫她拍拍痰,跟她聊聊天,不需要擔心別床的家屬來抱怨我都沒過去"看看"他們...。」

她說「在這裡工作,我真的只需要專注在護理工作,基本 vital sign 的測量或者換床單、尿布等等,都有看護協助,我的專業是判斷這些生命徵象是否正常,或者需要先給予什麼樣的處置。帶老人家做活動,也都是行政的妹妹們在規劃,我可以給意見,但不需要自己去執行...。」

我想,這是一種能專注在自已專業的幸福。

進入醫院的失能家屬

「現在的人只要進到了醫院,就覺得什麼事情都是護理人員要做的。病人發燒了,就要求醫師來看,但是『醫師看了,就不發燒了嗎?』,當然這種話絕對不能說,你開始要一個一個指示跟他說,請他幫病人擦背,要開冷氣。他就問妳『會冷怎麼辦?』我說『蓋被子啊!』家屬又問妳『被子在哪裡?』我只好自己從旁邊的櫃子把被子拿出來好好地蓋在病人身上...」

「我覺得很奇怪啊!這些事情在我小時候,我媽媽都會做啊!這些不都是 common sense 嗎?為什麼現在進到醫院大家都失能了?」

聽了這些,深覺有趣。我也說了自己的想法...

我說「恩...我覺得你說的很有道理,聽你剛剛說的那些,我都覺得自己遇到這些狀況,說不定也會是很囉唆的家屬,雖然自己是護理背景的,但其實沒有實際接觸過這些臨床的處理,根本也矇矇懂懂...」

「就像昨天我大嫂車禍,到了急診,因為擔心頭跟小腿都有撞到,是不是要照X光看看?提出了疑問,還需要靠護理人員有耐心的解釋『頭骨很硬,如果骨折了就會意識不清楚,如果小腿骨折了,那現在是不可能還可以走的,X 光畢竟還有輻射,能不照我們就可以不用照,只要回家觀察...就好了』她解釋完後,我心裡想,這些 common sense ,我這個學了 7 年護理的,怎麼都不懂了???...」

「所以我想,對於一般人來說,這些 common sense 真的沒有那麼 common 。再說說以前跟現在的比較,因為以前沒有資源哪?沒有選擇。現在的人,太容易擁有資源了,進到醫院花了錢,自然容易覺得自己付出金錢就可以得到所有妥善的照顧與服務。當然,這點很有趣,到底怎麼樣才能讓人們找回自我照顧的基本能力呢?」話題繼續延伸...

聊聊,往往造就出乎意料的改變

朋友說「我很喜歡跟妳聊天,如果我跟一樣都是護理工作的同事或朋友聊天,我們只會一直抱怨,抱怨到最後甚至覺得這份工作一點意義都沒有了。然後妳會跟我說『妳工作了這麼久,絕對不會只是因為要賺那些錢,一定有什麼事情對妳來說很重要,也是讓妳願意為此繼續留下來的原因』...」

朋友說「如果我跟不是護理工作的人聊天,過程中我只會一直聽到『護理工作好辛苦喔!妳們真的好辛苦喔...』然後,我也不知道我該說什麼了?因為妳會知道,其實她們並不是真的瞭解自己的工作,我再繼續說下去,就只是一直不斷地倒垃圾而已。但是因為妳有一點護理背景,也工作過一段時間,或許書也看得多一些,所以總是能讓我從不同的觀點去看同一件事,讓我有反思的機會。」

朋友,我從你身上得到的比我能給你的更多

得到了誇獎,覺得很開心,甚至覺得人生又充滿了意義。
最重要的是,從不同的工作環境與生命經驗中,只要用心傾聽,每個人都能有自己的頓悟與造化。
每次跟妳聊聊,我也覺得有好多重要且有價值的觀念不斷的被灌注進來。
就像今天我們談話的過程,妳聊到了自己的觀察...

「十幾二十歲的年輕人住院,父母「就算再忙」,都會請假來照顧。五六十歲住院了,床邊都沒有人,因為小孩「太忙」,沒空來照顧。」

這段話延伸出的畫面與故事,才是最值得我們反思的。謝謝妳,我親愛的朋友。
Evernote helps you remember everything and get organized effortlessly. Download Evernote.

2015年8月12日 星期三

現在的一切都是過去經驗的累積

昨天在一場動腦小會議後,回家路上,跟老闆聊了些公司議題。
也提出了自己過去帶新人的經驗,突然覺得這些經驗真是寶貴。
雖然工作內容已截然不同,但是所有的經驗都值得被借鏡轉化。

以前是整外(整形外科)護理人員,雖然沒待過醫院裡的手術房,所幸遇到的第一個老闆(整外醫師)以要求嚴厲出名,受過篩選、訓練的護理人員各個身手敏捷、腦袋靈光。即便到現在,也能驕傲的對於那段過往嚴苛的訓練過程侃侃而談。

回想以前遇見新人報到時,通常我都扮演著溫柔學姊的角色,悉心地指導(認真貌~)。以下試著把一些想法與觀察做個簡單闡述與整理。也是種將過去經驗與現在的工作,進行連結的一種做法。

流程設計:沒有最好的工作流程,只有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流程
「這是我排器械的方式,每個學姊會有他自己排器械的方式,沒有對錯,從排法,你可以很瞭解這個學姊是用什麼方式上這台刀的,從所有的上刀方式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或者發展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方式」

工具方法:沒有絕對的工具使用方法,只有相對的腦袋運作方式
「如果是一台簡單的小刀,我就會依照醫師要器械的順序排,相對比較複雜的手術,就只能依照器械的"長相"或"功能"進行擺放,例如:剪刀類放一起、鉤類放一起,持針器放一起之類的,在醫師要取用的時候,可以快速找到器械的位置遞上」

思考模式:我相信直覺很重要,但靜下心來思考更是關鍵
「當從器械盒中把器械拿出來,在桌面上排列整齊,我腦袋已經跑過一次整個手術流程,以確保沒有遺漏器械。當有遺漏的時候,就表示一開始備物我並沒有用腦去思考,只靠直覺行事」

行為模組:發現自己的無謂行為,是協助正確判斷的第一步
「剛學習的時候,對於不熟悉的刀,我發現自己常常會出現一些無謂的小動作,然後忽略了後面重要的細節,或者因為小動作太多而增加錯誤的機會。之後帶新人,仔細觀察下,發現同樣也會出現這個問題,就是因為對手術不熟悉,所以才出現很多不必要的動作來穩定自己的情緒,這時候要做的就是先抑制自己的反射動作,才能夠有腦袋思考醫師下一步的行動是什麼」

競爭優勢:100分很難考,只要比別人更接近 100 分就好
「十個醫師有十五種習慣,因為有的人根本還沒養成習慣,對於這些醫師的手法,你只能用猜的,但你充沛的經驗會附耳告訴你,哪幾項器械是比較接近正確答案的」

最後關於 100 分這件事很有趣,簡單來說,就是我們都知道不可能有所謂的正確答案,也就是說我們不可能跟客戶保証採用我們的研究結果、設計流程肯定百分之百成功(延續整外的說法就是,手術前絕對不會有醫師跟你擔保 100% 的成功機率),但是我們的價值其實就是在於,如何比競爭對手更趨近那 100 分不是嗎?

Evernote helps you remember everything and get organized effortlessly. Download Evernote.

2015年6月25日 星期四

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

最近跟老朋友聊天,他覺得跟我聊天很有趣?或者特別?
覺得年紀就明明還沒到那歲數(其實也老大不小了),但從十多年前認識起,怎麼常常聽到我在反思人生,包括回溯過去,思考未來。

雖然,我也搞不懂我的人生到底有什麼好思索的,但是,最近倒是做了一件自己覺得有趣的事。我製作了一張過去 10 年的「人生旅程地圖」,其實就是一條時間軸線,盤點了歷年的工作、職務內容、情緒變化、業餘學習的生活。

起初,我把這種做法,當作是一種協助自己沈澱、思考的方式,但愈整理才愈發現,我走到這條路上,雖然也是一種巧合跟機遇,但是並不是天外飛來一筆的。而且,最後甚至可以歸結出幾個時期,當做是生命階段的命名。


【探索】
2007 年,我開始探索除了護理工作,我還能做些什麼或者還想做什麼,所以決定去考視覺傳達研究所(因為喜歡畫畫),花了個把萬去補習,買工具、材料,甚至還去參加了入學甄試,只記得口試時一位老師看了我的背景,跟我說你很有勇氣,而其他人講了什麼,我已壓根全忘。

當然,最後是沒考上,但也讓我發現自己還是有某種程度的美學素養。包括在課堂上臨摹的時候,老師拿起我畫的全身人像,並問我的背景,我說是讀護理,他一臉錯愕,半開玩笑地回答,所以是因為這樣對於人體解剖學比較有概念嗎?抓得很準,太優秀了。

【萌芽】
接著我繼續試走著不同的路徑,上過商務企劃的課程,也拿了初階證照。在 2009 年因轉職為醫師個人助理,工作時間彈性,所以更是投注大量的時間在學習上,上了很多產業訓練的課程,也在此時第一次接觸了「服務設計」。

很幸運的在這個課程遇到了優秀的老師-郭政忠老師。其實直到現在,沒聽過「服務設計」的人還是很多,更何況是 6 年前,那時候去上這堂課也是抱持著一股好奇心,想著「服務設計」,到底是要講服務?還是要講設計?不過,我倒是兩個都感興趣。課程裡,老師丟出了一些議題讓我們討論,也很幸運當時一起上課的同學們,都非常積極的分享自己的經驗與看法,也因此激起了我對未來發展的想像。

可惜的是,課程結束後,一直沒有相關訊息的釋放,「服務設計」這四個字,也只能一直被放在心裡,偶爾想到便上網查查有沒有一些國內的課程或消息,就這樣三年過去了。

【累積】
直到 2012 年,在網海浮沈的時候,也不知為什麼會發現了 Service Jam 這個活動,也忘了為什麼自己就報名參加了。從這時候開始,因為新朋友熱心的介紹我加入幾個活躍的FB社團,藉以認識了更多其他業界的朋友,也開始積極的參與一些活動,尤其是端上了「使用者經驗」、「服務設計」、「設計思考」等關鍵字的活動,同時,也開始寫了一些活動的筆記,雖然紀錄的當下都只是為了幫助自己理出頭緒,並在將來有機會能回溯。但也慢慢發現,當分享出來的時候,是有「市場」需求的(其實就是大家會想看)所以那段時間我有了個封號叫做筆記女王(但我不做女王很久了,離題。)

經由一段時間的累積,越來越投入在業餘的課程學習,甚至那時工作上的同事還跟我說「我怎麼覺得你下班後比上班還忙?」「你下班後的興趣怎麼感覺像是另一份工作?」慢慢的,當工作遇到瓶頸,你覺得應該要做些改變,但是卻無能為力的時候,總是有一些可能會在心底開始發酵。

【行動】
雖然自知對新的領域還不夠瞭解、能力也尚未成熟,卻莫名的覺得時機到了。於是毅然決然的離職,幸運的接軌到現在的工作,接軌的過程其實還是有很多不確定性,包含不確定自己的能耐、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知道公司對我的期待、不知道自己對未來的期待。只能隨著一個個專案,從做中學,而每個專案也都是一個全新的挑戰。

到現在,我也不確定這些問題的答案是什麼。但套句最近訪談時聽到一句深覺中肯的話「問那麼多有什麼用?做就對了!」至少,現在走在這條路上了。

唯一較不能適應的是,以前的興趣,現在成了工作,那真的是兩碼子事,因為當興趣變成了工作,你全部的心思就都會在工作上了,也因為如此,得失心更重,害怕自己走得太慢...

- 結語 -

最後,回到這張人生旅程地圖。在我把每個轉變的關鍵時點加上了情緒,思考每個階段情緒的變化如何影響我的行動(換工作、業餘學習),除了過程有趣,卻也發現了自己「工作兩年後想改變」的慣性,所以當你有系統的整理一件事情的脈絡,或許「預測」這件事,就沒有想像中的困難或神奇。就像我現在可以預測明年可能我又要進入一個轉變的階段,那會是什麼樣的轉變,我還不太確定(畢竟我已經走在自己喜歡的路上了),但是或許從現在起,我可以開始為了這個轉變去做一些設定與調整。

很幸運的,找到了一份喜歡的工作,中間有些挫折、有些困惑、也有一些失落,但同時我也擁有更多思考的空間與能力,感謝以前的工作經驗,讓我在處理很多事情上得心應手,尤其在應對進退上總是拿捏妥當。所以「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 彭明輝老師的這句話,總是深深的刻在我的心裡。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也不會因為單一個事件而救了一個人的一生。

Evernote helps you remember everything and get organized effortlessly. Download Ever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