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4日 星期日

通用設計工作坊-聽說讀寫貼近視障者的世界

活動名稱:聽說讀寫貼近視障者的世界
活動時間:2014.9.13 
活動地點:深擊設計管理
工作坊講師:余虹儀/台灣互動設計協會理事/<愛X通用設計> 作者/通用設計部落格

【通用設計簡介】
     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簡單來說,就是讓更多數人可以使用的設計。就像是低底盤公車,不是只有身障者能使用,一些行動不便的老人、大腹便便的孕婦、小孩或行動不便者,都可因為更友善的通用設計而減少生活上的不便。除此之外,也不突顯差異,不增加使用者的心理負擔,像是捷運的博愛座,一開始就被漆成深藍色,這就是很明顯的突顯差異,也讓坐在此位置上的民眾有了「沒愛心」的心理負擔,甚至在捷運上已經擠得像沙丁魚了,大家還是空著博愛座,搜尋到痞客邦有篇文章「病態的博愛座」寫的很好,原本博愛座上的文字寫的是「請優先讓位給老人、孕婦、行動不便及抱小孩的乘客」,但現在卻變成「非老人、孕婦、行動不便及抱小孩者,請勿佔用博愛座」,這種混淆視聽的做法,也讓我想到前陣子有「年輕人坐博愛座,老伯揮酒瓶嗆聲」的新聞出現,似乎也不足為奇了。關於博愛座這個議題,我必須坦誠,有一次當我選擇空位是一般座位而不是博愛座時,腦中居然閃過「坐這裡可以不用優先讓位」的念頭,但當意識到自己這個想法時,突然很有罪惡感,其實優先禮讓的概念,才是設置博愛座所要傳達的啊!(深自反省)
     
     此次的工作坊講師余虹儀,在台灣的通用設計推廣上不遺餘力,去年也舉辦了「深入左利的內心與世界」,讓更多的朋友能了解慣用左手的人在生活中的困擾,並且進一步的針對這些困擾提出一些解決方案,感覺真是充實有趣。今年則開啟了另一個議題,「通說讀寫/貼近視障者生活」,藉由邀請幾位視障朋友(包含全盲及低視能者)分享他們的生活經驗與困擾,讓其他族群能更了解視障者的痛點及問題,進而思考怎樣的協助才是視障者們需要的。

【視障者的經驗分享】
     於此階段,講師讓視障朋友先彼此分享自己的生活經驗。同時,也讓其他族群的參與者思考他們所認知的視障者困擾,並排出優先次序。結果發現,雖然有些參與者有點出了視障者的部分困擾,但是在某些問題認知上,還是有落差的。例如:有參與者提出,視障者對於環境的方向難掌握,但視障者卻表示,其實大多數視障者是連要找誰問路都不知道。此階段,我負責向視障者們提出一些問題,並協助記錄下他們的分享。

〖題一:會主動和別人說自己是視障者嗎?或是較不希望別人知道自己是視障者?〗
  • 廷:「會,因為可以節省時間。除非表明身份反而會增加自己的麻煩,就像有的公車路線我已經很熟悉了,當有好心人想幫忙,但卻可能耽誤了我的下車時間,我就不會主動說自己是視障者。簡單來說就是如果自己可以完成的事,就不會主動表明身份」
  • 洲:「如果新環境有需要的話,我就會先說」
  • 綦:「我都沒差,只是我身邊的一些朋友都很害怕尋求資源,其實得到這些資源不難,問題是在自己願不願意」
〖題二:生活中,對哪件事情最自豪?〗
  • 廷:「騎自行車43公里、潛水水深13公尺、已有潛水證照)、一場900人次的演講」
  • 慈:「將一些演講打成逐字稿」
  • 洲:(廷代述:一開始捷運並不會說是要往哪個方向,是他一直打電話去捷運局說,現在才會報)「我覺得這些都是很基本的,本來就要做的,只是台灣是落後國家。另外是整理會議記錄的部分,因為那需要很專心,有難度」
  • 綦:「英翻中口譯吧!以前在學校的時候有報社記者帶國外朋友來,我就幫忙翻譯。還有做過高鐵的動線引導服務」
〖題三:生活中,對哪件事情最困擾?〗
  • 廷:「電影、教科書、公車」
  • 慈:「閱讀」
  • 洲:「資訊取得困難,閱讀也是一種。公車也是,它語音告知『即將抵達』的時候,都是『已經抵達』了」
  • 綦:「對我來說這些都不是問題」
〖題四:最不喜歡別人知道自己是視障者後產生何種反應?〗
  • 廷:「為什麼不做按摩?」
  • 慈:「不喜歡一些很基本的問題,就像是『你要怎麼洗澡?』這種我們平常已經習慣自理的事情」
  • 洲:「不喜歡別人過度擔心,我明明就已經完成了,還要一直跟我說『你這樣很危險』。不然就是問『為什麼不找人來幫你』」
     因為時間有限,這階段只有15分鐘,所以除了沒有將問題問完,也少了更深入的探究。加上這樣的訪談方式有點趨向焦點團體訪談,所以討論過程中容易有「領導者效應」,也就是當有人先提出說法時,容易造成其他人直接覆議,而沒有深入思考或提出自己的意見。雖然如此,視障朋友們的經驗分享還是很發人省思,也是我第一次直接與視障朋友們面對面聊聊,有很深的感觸哪!」

【圖述練習】
     運用「說書人」此款桌遊的圖卡,讓各組抽取三張,並挑選其中一張圖卡(以自覺能清楚描述圖像為選擇依據),經由組內討論後,試著描述圖像給當組的視障朋友,再由視障朋友向大家發表其聽到的圖卡意像為何。



     筆者將其中一組由視障者所發表的圖述逐字記錄如下「我們這一組的圖,背景是一個牢房,裡面的壁紙是上面已經脫落了,只剩下下面的部分還存在,然後白色的瓷磚。裡面有一張單人床,上面坐著一個男性的囚犯,然後白色的床單。囚犯的部分,他的表情從容,腳上有一個腳鐐,然後有一顆球,滿重的球。然後,房間的牆上還有數日子的正字,ㄜ ,是五豎一橫那個,然後有兩種顏色,三比二,但是我忘記是什麼顏色,就是那五個豎有兩種顏色。房間裡的窗戶是有一個個小洞可以透進外面的光線,那這個房間他們的描述是看起來有點像牢房,但其實有點像一般的房間,因為看起來不像牢房那麼沈重,畢竟有光線透進來,加上牢犯本身的表情也沒有很凝重或是緊張,就是很安然的樣子。」附上原始圖卡供參考。
     此階段結束時,有位視障朋友分享了很切中核心的要點。其表示,說書人是一種意識流的呈現,對同一張圖,每個人的詮釋是不一樣的。但是其實在跟視障者溝通時,重點並不在於細節描述的有多精確,只要給我們一個明確的主題,一個可以想像的畫面就足夠了。就像一幅攝影作品,只要告訴我們「一個人正在爬大霸尖山,左邊有雲海...」我們就能自己想像出畫面。

     口述影像,其實就是以口語或文字的方式把看到的說出來,包括畫面中人物的穿著、表情、動作與其所處的環境等,可應用到電視、電影、展覽等場域。口述影像要用最少文、逼真形容與豐富的想像力,描述出影像,其包含了四個基本要素
  1. 觀察:口述影像者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對於顏色(非先天失明者還是能理解顏色)、方向、形狀予以適當的描述,然後善用生動的比喻描述場景。
  2. 編輯:在進行口述影像時,參與者表示他們要說的內容跟不上電影的速度。其實,有經驗的口述影像者,要有能力去蕪存菁,留下最深刻且必要的語句。且不應加入主觀的價值判斷,僅以客觀角度描述。
  3. 語言:精確又富有想像力的字眼,對於口述影像者是很大的挑戰,一個動作可能因為不同的描述而帶給聽者不同的感受。例如:小男孩從地上「抓」、「撿」、「提」、「捧」起一隻小鳥,帶給聽者的視覺想像就極為不同。
  4. 聲音技巧:口述者也必須配合劇情的起伏,搭配適當的語調。就像在播報娛樂新聞時的高昂語調,就不應該同樣的被運用在駭人聽聞的社會新聞中。

【口述電影(相信)】
     此次工作坊經由讓其他族群參與共編「口述電影」的旁白,讓視障者成為口述電影的直接測試對象,使參與者更了解口述影像的旁白設計與表現傳達應包含的元素,最後再播放一段完成的口述電影片段,以了解其間的差異。
     在工作坊階段活動結束後,視障朋友們給予了回饋,包含「口述影像沒有正確答案,口述影像的精華不在於精確,而是傳遞出關鍵的情緒」「只要有人願意講,就超棒的,也代表著大家擁有一顆願意付出的心」「有時候聽口述電影,不只是在聽電影要傳達什麼,也是在與口述者溝通,了解口述者接收到的訊息是什麼?他想要傳遞什麼?」

視障者的新挑戰(Youtube影片)】
為了解更多視障朋友們遇到的困擾,搜尋了以下相關資料,希望大家能藉此更了解視障朋友的生活困擾,並以更溫柔的心提供他們更適宜的協助。

障礙:遙控器的操作沒有語音提示,要靠記憶按鍵位置。但冷氣機因為不常使用,常常在下一年度需要使用的時候又忘記了。

障礙:傳統手機的數字按鍵固定,撥打接聽電話沒有太大問題,但是沒有語音功能,要靠記憶朋友的電話是很大的問題,傳簡訊時,就算記住了按鍵上的注音符號,但因為沒有語音複頌,也不確定要傳送的訊息是否正確。目前智慧型手機已經有一些語音提示的功能,但是價格昂貴,視障者不一定負擔得起。

障礙:使用信用卡消費時,因為看不清楚消費金額、欄位,會產生不安心感。
建議:如刷卡機在刷卡同時能以簡訊通知,可以增加視障者的安心感。

障礙:採買食品時,需要靠記憶圖案、顏色(低視能)來選擇幾項固定採買的產品,但是都無法知道產品的成分。
建議:QR code掃描語音朗讀產品成分

障礙:提款時,只能選擇熟悉的提款機,才能進行提款。提款過程中需要依閃燈辨識(低視能)或記憶位置才能順利進行,也要注意到畫面的跳動知道應該進行下一步了。
建議:廣設語音提款機,且操作的按鍵、流程都能有統一的規格。 

【語音導航輔助TalkBack(Android)體驗】
     記得剛開始摸索現在這隻手機(Samsung note3)時曾注意到其內建了些輔助功能,包括字體放大、語音朗讀,但因為沒有需求,所以也不曾使用過。而經由這次工作坊的視障朋友們親自示範,才知道原來語音導航功能對於視障朋友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功能。一開始在參與此次工作坊討論時,當大家聊到視障者瀏覽網頁或操作手機,我心裡一直很疑惑這些視障朋友們是如何進行這些功能操作的?( 只是一直不好意思提問 ^^b )而這些問題經由此次的工作坊後,終於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說說Google的語音導航輔助 TalkBack (話說語音是挺標準的,但是本身Talk Back這詞念起來變成「套科拜可」倒是有點驚人?!!)。TalkBack是在Anroid 2.2版後開始提供服務,目前我的手機是4.4.2版,不需要進入Play商店下載,直接在 系統設定 > 裝置 > 協助工具 > 服務 > TalkBack > 於右上角按鍵點選即開啟功能 (另外有一個「發言密碼」的欄位,說明是:啟用觸控探索時,裝置會讀出密碼欄位中所輸入的字元)。TalkBack 的說明很簡短:開啟 TalkBack 功能,裝置即可語音回應,協助視障或視力不佳的使用者。舉例來說,TalkBack 會說出您輕觸、選取或啟用的任何項目。

(圖示:TalkBack在系統設定內的位置)

     TalkBack啟動後,會發出「 360 安全服務已啟動」的語音回饋(我想這就是告訴你,已經開啟語音導航輔助功能吧)。以下將簡單說明一下筆者在啟動 TalkBack 後的操作發現。
  • 在進入系統設定畫面時,語音回饋會說出:【設定,顯示項目已到11,總共14項】。

(圖示:此畫面的語音導航輔助,顯示項目1到11項)
  • 雙指上下滑動時,會有音階變化,往下滑動音階提高,往上(往回)滑動音階下降。
  • 轉換頁面需要兩指同時滑動。
  • 需要雙擊才能進入應用程式(單擊:語音回饋應用程式名稱)。
  • 左側音量按鍵需多次點擊調整音量。
  • 關閉螢幕畫面會有語音回饋【螢幕已關】,啟動螢幕開關時會有語音回饋【回到裝置已解除鎖定,12點31分】。
  • 進入 Google 搜尋畫面即會有語音回饋說出【目前顯示的是注音鍵盤】。假設我要搜尋的是「通用設計」,手指在注音鍵盤上移動時,會有當下觸碰到注音符號的語音回饋,手指離開螢幕時就會顯示最後語音回饋的注音符號,例如:【ㄊ,他人的他。ㄨ ,圖片的圖。ㄥ,同時的同】接著移動到你要選用的文字上【通,通知的通】,並放開手指,以選取文字,後續文字輸入以此類推。搜尋結果出現後,在手指頭移到任何一個文字區塊上,都會有語音回饋。進入網頁中,則要點選不同的文字區塊,讓系統進行語音導航(這階段操作起來稍不順暢)。
  • Android手機若裝有其他「桌面替換軟體」ex:Go桌面,將影響桌面上APP點擊時的語音回饋(所以若是要順利操作語音導航輔助,建議讓系統回歸原始畫面才能有較完善的體驗)
     操作至此,便深深體會了視障朋友們在汲取資訊時遇到的障礙與困擾,就算靠著語音導航輔助,已經提供了某種程度上的改善,但離一般人能順暢接收資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此外,若只靠語音導航輔助,對於視障者來說,就算資訊汲取上已有方法,但知識累積的速度也可能是他們所面臨的阻礙之一。

     但此次工作坊邀請的視障朋友表示,其面臨的困擾之一,包括了獲取的資訊不夠即時,因為有很多影像、圖像都沒有文字說明,所以如果大家有意願提供一些影像口述,對他們來說就有很大的幫助了。故在思考知識累積速度的同時或之前,或許有更簡單的方式可以協助視障朋友們,也就是在轉載或發佈影音圖像時,增添一些簡單清楚的文字說明,讓他們可以經由你的文字說明或口述,來獲取相關的資訊。而不是讓視障者在一些「未標明的圖片」間來回點閱,心想著「未標明的圖片」究竟是什麼呢?!

     最後,這場工作坊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一位視障朋友說的:「幫我們其實沒有那麼難!」
Evernote helps you remember everything and get organized effortlessly. Download Evernote.

2014年6月6日 星期五

顧客真的不需要知道你們的內部流程

提供顧客優質的服務,理論上應該是所有產業應有的基本認知。更遑論是服務業,提供符合或超乎顧客期望的服務體驗,早已無需贅言。體驗過XX信用卡銀行的貼心服務、uniqlo的禮貌服務、甚至是麵店老闆的揪感心服務,那種追求美好服務體驗的感官,已經回不去了。

但令人不甚愉悅的服務過程,卻仍然層出不窮,最近一周內就碰到了兩個類似的狀況,都讓我傻眼於第一線服務人員(也就是直接面對顧客的內部員工)的應對。組織內部的員工,尤其是與顧客接觸的窗口,其良好的溝通技巧、應對方式,若沒有組織的培養或積極要求,除非仰賴天生對人的敏銳度,否則,真的是很容易出包的。

【東X冷氣維修】前情提要:這幾天冷氣突然無法運轉,請全國電子幫忙聯絡冷氣維修。技師看過後說明是戶外機的機板壞了,你們考慮要不要維修($8,000-$9,000),我便問「如果要維修是直接跟你聯絡嗎?」技師頭也不抬地指著收據回「上面有電話...」隔天下午,我便去電希望安排維修時間...(對話如下)
  • 東X:「東X冷氣您好,很高興為您服務」(挺好聽的聲音,語調上揚有精神)
  • 我:「小姐您好,昨天有請你們技師過來這邊幫我們看冷氣,他說應該是戶外機板壞了,請我撥電話進來你們就可以安排時間了...」
  • 東X:「蛤?!沒有啊~!我們沒有辦法幫他安排時間啊~我們會幫你記錄下來,跟他說,時間還是要他自己安排,然後他要過去會再跟你們聯絡...」(頓時打回原形)
          (...兩天過去音訊全無)於是我按耐不住又撥了一通電話...
  • 東X:「東X冷氣您好,很高興為您服務」(同一位已經被我做記號的客服)
  • 我:(語氣平淡的說...)「小姐您好,兩天前有撥電話進去,請技師安排維修冷氣的時間,但他到今天都還沒跟我們聯絡?」
  • 東X:「蛤?!(所以...這是她的口頭禪?)...那應該就是他還沒有排到時間,所以才沒跟你聯絡。你電話給我一下...噢!他有註名說要申請零件...」
  • 我:「所以??」
  • 東X:「要等零件申請下來才有辦法去安裝,他今天進公司才剛申請零件而已,可能要一段時間,到時候他會再跟你們聯絡。」
  • 我:「大概會多久呢?」
  • 東X:「到時候他會再跟你聯絡。」

【光X醫院門診】前情提要:爸爸因病手術,需要請醫師開立診斷書。我在便利貼上寫下了診斷書中須提及的內容,包括了急診日期、加護病房住院日期天數、一般病房住院日期天數、門診日期次數,因為不知道醫師已經開始在電腦上key-in診斷書內容了,還是把便利貼握在手中。此時門診護理人員過來,將便利貼接過去問...
  • 護理師:「這是診斷書上面要寫的內容嗎?」
  • 我:「恩,對!」
  • 護理師:(皺著眉頭,看著便利貼...)「這應該(系統)本來就有吧~什麼?急診...住院...門診,有阿~這些本來就都有啊~」(然後把便利貼貼在醫師鍵盤旁...)
看完這兩個例子?應該不難理解我的標題「顧客真的不需要知道你們的內部流程」為何要這麼下了吧!姑且不說「顧客不需要了解」,應該說「顧客是從來就不知道『你們』所謂的『本來就這樣』到底是怎樣?」請再也不要理所當然的將顧客設定在「理應知道」的狀態。

曾經,在前公司的醫務會議上跟大家說了這麼一段話:「昨天上班前,我看到FB上有人分享一張投影片,上面寫著『醫療不是服務業』,似乎是為了一些血汗醫護工作者做控訴。但是,我相信大家都很清楚,醫療絕對是服務業。大家可以想想,我們的服務是要跟誰做比較,X仕X?佳X美X?樓下XX?還是轉角X約?前幾週我去參加一堂講座(UIgathering跨界思考系列二/服務設計的複雜與矛盾/醫院門診個案分享/汪建均),講師說了段話,以『服務體驗』這件事來說,已經不是跟同質的診所比較了,而是跟『所有』的服務業比較(包括餐飲、娛樂…等),當顧客享有過其他較美好的服務體驗,那樣的體驗對他來說就是個標準,簡單來說,就是胃口是越養越大,回不去了。所以這就是我為什麼常常要強調服務這件事。不要把服務當作是一種卑微,而是用服務來贏得別人對我們的尊重。」



Evernote helps you remember everything and get organized effortlessly. Download Evernote.

2014年6月5日 星期四

以UCD概念思考醫療保險

爸爸因心肌梗塞進行心導管手術並且放置支架(自費支架扣除健保給付也要六萬多)。回診要請醫師開立診斷證明時,拿了保單內的給付手術明細讓醫師看,只見醫師邊看邊搖頭說「這是很久以前的保單了吧?裡面很多手術項目現在都已經沒在做了,而且很多手術臨床根本也很少做,還有些項目根本都是先天性心臟病才要做的手術。反而現在常做的手術項目,保單裡面都沒有,真是奇怪,你們這手術就算是重大手術了,甚至都比他保單內容的手術來的重大,所以沒理由保單這些可以給付,你們這手術不能給付...」


我說「恩...而且我們其實也不太了解實際保單內的手術項目有哪些?不...應該是就算他白紙黑字的條列出來,一般民眾也不會知道到底這張保單到底是保障了什麼重大手術」(你知道什麼是「存開性動脈導管手術」嗎?)

醫師有感而發的繼續說「不要說你們不了解,我們醫師也不是很了解啊!保險公司應該有那個義務去更新保單內容,才不會罔顧消費者權益哪~!...不過,XX保險最近觀念好像有改變,也同意應該要從寬處理。不然真的是太不公平了,花了那麼多錢買保險,結果真正碰到需要保險救火的時候,卻告訴你,抱歉,保單內容沒有記載這條目...。而我們又哪來那麼多心力去告保險公司,取得正義呢?」

「保險員也很重要,有些保險員很消極,就告訴你『對不起,公司說不行...』然後...就是不行了。碰到積極一點的保險員,可能還會幫你去主管面前『蹬桌子』,極力爭取你的權益。不然金額最大的導管手術費用沒辦法申請到,然後只能拿一些急診、門診、住院給付的幾千塊,不是太...」

很感謝醫師這段解說,其實我從來對保險都沒有太大的興趣,也從來不想花太多時間了解。現在的醫療保單內容,是不是有「人性化」一點的給付項目或解說了呢?如果沒有,保險業者又應該設計出什麼樣的內容或程序讓顧客更能理解並且很清楚「我如果遭遇了『什麼』問題,這張保單將可以保障我的權益」,以顧客為導向(UCD/使用者中心設計)的概念出發,提出整體解決方案。

再舉個例,以前在整形外科,不管是『宣傳』或『顧客問診』或『衛教手冊』,多半提供的訊息是『XXX手術』、『XXX雷射』、『XXX療程』,但是以UCD的概念來看,應該是要針對顧客在意的問題,例如『別人都說我看起來沒有精神,好像沒睡飽。』『我覺得自己看起來很兇,讓別人不敢親近』...等,進行整體的評估,並納入顧客預算、顧客願意承擔的風險、治療本身的風險...等,提出『最適解決方案』(或給個優先排序,因為通常給太多選擇,反而會讓顧客「無從選擇起」),當然,醫療人員給的永遠都只是建議,決定權還是應該在顧客手中。

最後,同樣回到保單給付項目的部分,是否有第三方公正單位,能對於保險公司的保單內容進行稽核,並監督保單內容的適時更新,畢竟五年十年前的手術,如何適用至今日呢?(...也許「稽核」這件事本來就存在,只是我不了解...,不過『我的確碰到問題』了。另外,『公正』這件事,真是永遠的無解啊~!)
Evernote helps you remember everything and get organized effortlessly. Download Evernote.

2014年5月2日 星期五

給我「有感」的Persona

【前言】Persona在「服務設計」或「使用者經驗設計」是經常被提及的「工具」,中文可譯為「人物誌」,其與行銷領域所採用的「目標對象」有程度及用途上的差異。本文旨在以「角色設定」的方向出發,試圖讓一般工作坊所操作出的「Persona」更加的有感與生動。

從簡單介紹「Persona」,並以偶像劇「我可能不會愛你」裡的男女主角為標的對象,進行明確且個性化的描述,並將其文字敘述中的相關「要素」提取出,以讓大家更清楚理解Persona所需涵蓋的內容。繼而開始說明Persona的目的,並試圖闡述其在工作坊上的可操作的方式。

【What】Persona是一種用來描述「特定目標對象」的方法,在「行銷規劃」或「商業設計」等相關領域都是常用的工具。主要是描繪出「特定目標對象」的模樣,設定其姓名、年齡、職業等屬性,並生動的描述其行為模式及人格特質。以動畫、戲劇、電影來說,就是「角色設定」。舉例:「我可能不會愛你」電視偶像劇,角色:程又青、李大仁。 

【Why】為什麼要做Persona?其主要目的有三。

  1. 建立團隊共識:團隊成員間對於目標顧客必須有「相同」的認知,故「具體化」目標顧客,讓成員有一個預想的標準,是相當重要的。在團隊成員對於目標顧客有一個具像樣貌後,才能減少溝通上的阻礙與認知上的落差。
  2. 建立使用者情境:當建立了具象的「使用者」樣貌形象,才得以預想其使用產品或接受服務的情境,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才能避免所謂的「自我參照」,也就是慣性的以自我角度、立場思考相關行為與策略,而忽略了實際使用者的真正需求與認知。又或者設計出來的產品、服務仍在迎合「大眾」需求,而未貼近「真正的使用者」。
  3. 驗證市場規模:經由設定目標對象後,藉以分析產品及服務的市場規模,評估可行性,並且將其描繪出來的目標對象與市場策略接合(可因應產品、服務、市場,微調或添增此角色樣板形態)。



【How】該如何進行Persona的操作呢?

Step1:(材料:已印製「描繪框格」與「文字框格」的A4紙(2張/人)、各式彩筆)

  • 文字描述:小組成員每人以「主題範圍」出發預想兩位目標對象,ex:「我可能不會愛你」的主題為「浪漫愛情劇」。這齣浪漫愛情劇的主要目標顧客會是誰?依此設定一位明確的角色,描述其屬性、特質、職業、行為...等前述內容。以郵政服務為例,郵政產品、服務有哪些?使用郵政服務、產品的使用者可能的屬性、樣貌、型態為何?他如何使用郵政產品、服務?使用的時間、頻率為何?在什麼環境、有誰會影響他使用產品、服務的方式?在他使用產品、服務時的感受為何?...等。
  • 圖像描繪:描繪出目標對象的外貌、特徵,以反映其外顯行為及內在價值。
Step2:
  • 組內分享(每人以3分鐘時間描述自己所設定的角色),並貼於牆面。
  • 將「形象接近者」群組化,列出幾個族群,並由小組成員票選最接近預想的角色,以進入最後的修正模擬階段。
Step3:(材料:已印製「描繪框格」與「文字框格」的A4紙(1張/組)、各式彩筆)
  • 將上述票選出的角色重新描繪,並增添、修正相關屬性、特質,讓角色愈顯生動有感。可擴大、鮮明角色特質,或融合前述其他角色的特性(但邏輯上仍需吻合此角色樣貌),並進入角色的生活細節、工作描述、人際互動,與特定人、事、物、境的接觸。
  • 將描繪出的目標對象黏貼於「立板」上(在此之前請先掃描或拍照存檔),以方便未來進行相關產品、服務發想時的角色對照。

【小叮嚀】
  • 角色的命名原則:簡短、可讀、易記,並且盡量讓角色名稱與行為模式相近。ex:程又青,知性感。李大仁,平民、憨直。
  • 人像的描繪原則:可強調細節的描繪,包括五官或衣著。沒有最好的呈現方式,只有最適合角色的呈現方式,只要描繪出的樣貌能符合預想的目標顧客即為好的呈現方式。當然描繪得越細膩對於角色清晰的呈現愈有幫助。
  • 在角色設定上雖以「一個人」而非「一群人」的角度在琢磨,但最終目的是要讓「這個人」成為「特定族群」的「發言人」。請預想一下「程又青」、「林飛帆」分別可代表哪個族群的發言。
  • 給角色一個slogan(標語),也是一個清晰角色的方法。ex:程又青的「熟女魅力法則」,不再是別人的書籤,而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書。只相信自己的眼光,不再被禮物收買。用有趣的話語描述角色的行為模式,更可加深對此角色的印象,ex:程又青的「初老症狀」:一堆人喊你某某姐、某某哥,而你很想叫他們shut up。KTV熱門點播排行榜的歌曲完全不會唱總是把「重要的東西」放「重要的地方」,然後把那個「重要的地方」徹底忘記。以前煩惱青春痘,現在煩惱小細紋。
  • 最後謹記,這個角色雖是虛擬的人物,但是請讓他(她)彷彿真實存在一般。
【後記】本來是預計在某場工作坊中,使用本文介紹的Persona操作方式,但因Persona在預定的工作坊中並沒有太多的時間可著墨,故放棄了這些內容,但倒也樂得在Blogger中跟大家分享。其實,就筆者淺薄的認知,在產業界若真要採用Persona,其產品或服務的生命週期似乎必須要夠長,Persona的運用才有其顯著的效益。而且其操作的方式迥異於一般工作坊中,以直接預想會使用你產品/服務的角色出發(感覺好膚淺哪~~~),但是,若要讓大家了解這個工具的重要性,工作坊中又很難省略這個步驟。所以為了避免Persona流於一般工作坊操作出的「無感人物」,筆者才試圖以「角色設定」的方向出發,想抓回一點點應有的Persona感覺。

在操作層面上因為未經驗證,或許多有瑕疵,也請業界前輩不吝指教。

本文寫作參閱文章包含:
http://akanelee.logdown.com/posts/167498-user-experience-treasure-map-2
http://newdesignmethod.blogspot.tw/2012/04/b9934006-persona.html

http://reswithoutnumbers.blogspot.tw/2012/10/blog-post_27.html

2014年3月16日 星期日

啟動講台上的視覺革命/彭毅弘

講者:彭毅弘
(以下內容為整併講者在「TEDxTaida」、「第四屆簡球會」的演說(簡報)內容。由於內容相當精彩,引起筆者的「筆記整理」動機,並將講者推薦的應用資源做相關整理,期與有志學習簡報技巧的朋友們分享。)

簡報是一種視覺與聽覺的語言,而在這個社群世代,得以由網路所傳送的資訊內容更顯重要(ex:Slide Share、TED Talk),尤其是藉由「Slide Share」所分享的簡報,多只能以「視覺傳遞」的方式傳達給群眾。故在這裡將著重於「視覺」的資訊傳遞,我們也堅信任何「讓內容更能被閱聽眾理解的方案」,絕對是事半功倍的強大工具。 

【問題背後的問題】
  1. 視覺設計:一般市面上的簡報設計書籍多由兩種類型作者出版,即所謂的「簡報專家」與「視覺設計師」。「簡報專家」著重在「溝通、表達」,「視覺設計師」則著重於「美觀、排版」。而融合此兩項專業的書籍,可謂少之又少。
  2. 錯誤概念:因循舊世代的簡報概念,認為簡報就像在黑板白板上寫重點,或者拿一些資訊跟圖片拼貼湊合,已形成一種錯誤的移植。
  3. 概念零碎:簡報技巧至今尚未稱不上一個「專業學門」,所以有很多「眉角」,仍需靠講者的「直覺」、「邏輯」來判斷,也就是「經驗談」。其造成的一些模糊地帶,也讓有心想學習的人們自內心築起一道高牆,覺得自己不可能學會這項技巧。

    因此,講者試圖建構出簡報製作的流程,讓有心學習的朋友能夠依循此過程,對簡報產生正確的認知,並勇於改變與嘗試。
【簡報建構過程】
  1. 雜訊/資訊:訊息接收者,一般只對「邏輯相連」與「有目的」的內容保有記憶,為此,我們就必須排除雜訊的干擾,只挑「最重要」且與簡報內容有「高度連結」的資訊來傳遞。
  2. 目的:簡報的目的,就是讓閱聽眾能「記住」,所以我們必須靠著影像的「視覺引導」,包含「聚焦」、「衝擊」、「流動」等技巧,協助閱聽眾對你的簡報內容印象深刻。
  3. 媒介:簡報的「架構、排版、配色、文字、圖片、元素...等」都是訊息傳達的媒介。以下將針對「表達影像化」、「訊息圖像化」、「選色系統化」作說明。
    (1)表達影像化
         -版面出血:使用貼近人心的圖片,講者以「不要讓台灣成為下一個福島」與「黃色小鴨」兩張圖像說明了「版面出血」所帶來的視覺衝擊,圖片本身的「話題性」與「效果」也功不可沒。
         -圖片來源:Google搜圖、免費授權(創用CC)、付費圖庫,或者是自己所拍攝的照片,都是可用的圖片來源。
         -修圖技巧:當圖片(相片)不夠美,可用相關軟體進行「美化」、「修飾」、「去背」。在此介紹兩個網站:PicMonkey(修圖)、Clippingmagic(去背)供參考。
    (2)訊息圖像化:前面說過,人們只接受「邏輯相連」且有「明確目的」的訊息,所以將所欲傳達的訊息,以簡單的「圖解」呈現,將是最有力的視覺傳遞技巧。而圖像的設計,除了以簡單的「幾何圖形」拼拼湊湊,也可由免費圖庫(thenounproject)來尋找。
    (3)選色系統化:最快速的選色方式,就是由「LOGO」來尋找靈感,LOGO多為專業的視覺設計師精心設計的圖像,故其精準的配色是初學者可以參考的指標。另外,也可以考慮由「電腦幫你推薦」。
  4. 風格:當上述的相關技巧日益成熟,講者就可以開始思考自己的風格取向,並做選擇。
  5. 風格資本:而特定的風格取向也將形成優秀講者的「資本」,就像Steve Jobs、Chanel、TED,都是形成「風格資本」的顯著案例。
【簡報的未來(新的可能)】
  • 講者希望簡報的未來有新的可能,藉由「跨領域的參與」,將簡報的「邏輯、技巧、工具」儘可能的優化,將原本「零碎的概念」整合成「有架構的系統」,也期待藉由大家的參與,讓這場簡報的「視覺革命」得以正向的擴展,推翻舊世代的思維而延續下去。
以下為筆者整理上述演講與簡報的心智圖,供各位參考。

Evernote helps you remember everything and get organized effortlessly. Download Evernote.

2014年3月2日 星期日

書櫃的選擇

從學校畢業後,開始瘋狂喜歡閱讀...(咦??!...嗯~我相信很多朋友都有這樣的感受...
所以在瘋狂購書後,就一直懷抱著「有個自己的書房」甚至是「一整片書牆」的癡心妄想。
這片癡心妄想,從書到處塞到處擺,甚至到租屋的地方也都放不下後,便開始認真的思考,
沒想到,以前不贊成再買書櫃的爸媽,這次居然立馬同意我擺個大書櫃,這真是太詭異了XDDD
也還好有兩老的協助,幫我把原本客房的空間清出一半,來擺放高180cm,寬185公分(一組92.5cmX2組)的書櫃。在做了一些資料搜集跟比較後,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書櫃選擇的經過吧~!

在瀏覽了1小時的相關資料後,以下是我首選的書櫃,其層板高度有分三種書本尺寸,每層書櫃間有隔板,不用擔心書本會跑來跑去,唯一問題是,它太高了,頂天立地的「加高」書櫃,本來是我夢寐以求的好物,但因為家中裝潢,上層有置物櫃,礙於會卡到置物櫃,所以高度不能超過190cm,這款高211cm,只好忍痛放棄了 (哭哭T_T)。(原本還想說能不能把最上層24cm減掉,但,似乎不太可能XDDDD)




這是我另一個選擇,分兩層,有增加收納空間的錯覺XDDD,前有滑輪,但覺得它後排每隔層板高度都太高了,且是固定板,有浪費空間之嫌,所以不納入最後考量。



之後找到這個,看來比較普通,但因為有活動隔板,可以依照書本的尺寸調整,應該能大大的節省空間。



最後考量到家中裝潢的顏色,於是決定選擇較淺色的系列。淺色有白胡桃、山毛櫸、櫻桃木,我覺得白胡桃看起來好像質感比較好~
想像中的「書牆」都很威,但是在權衡之下,也只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書櫃,畢竟既定的空間就是一個無法排除的限制嘛!!



當然,還有其他款式的選擇,加寬型,下面有門板,上面玻璃門。窄窄型,都可以相互搭配。但我最後還是選擇兩組寬92.5的書櫃,全開放式,醬才有氣勢啊~!!
至於要不要玻璃門嘛!!我也很掙扎。有玻璃門比較不用擔心書髒,但是有玻璃門的規格都是上面玻璃門下面加木門,這樣感覺起來氣勢就顯弱了點,大家自己斟酌吧~!!
Evernote helps you remember everything and get organized effortlessly. Download Evernote.

2014年2月22日 星期六

趨勢科技UX冒出頭(下)

2012 Taiwan UX Summit台灣使用者經驗高峰會

Workshop D(趨勢科技):UX冒出頭(下)


[前言]
延續了之前的使用者經驗高峰會的會後分享,UX冒出頭(上),接下來進入分享會的重心,也就是所謂「軟實力(soft skill)」的部分。趨勢科技將軟實力的部分區分了五個層面,分別從「Hear」、「Eyes&Ears」、「Brain」、「Mouth」、「Hand」這幾個面向跟使用者經驗設計師必須具備的軟實力作連結。

[Heart]
  • Passion:首先,想當個優秀的使用者經驗設計師,先要具備熱情(Passion)。東方哲人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翻成白話也就是「對於學習事物的道理,僅止於知道、理解它的人,將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又不如能樂在其中的人」。或許過於經典,所以也被英譯為''Choose a job you love,and you`ll never have to work a day in your life.''也就是,當你真正喜愛一份工作時,它將會跟你的生活結合,讓你天天樂在其中。
  • Ownership&Empthy:Ownership可以解釋為,視產品(服務)為自己所擁有,進而關心所有的一切。講者播放了一段TED的影片,是David Kelley(創新設計公司IDEO及史丹佛大學設計學院D. School創辦人)的演講,主題為How to build your creative confidence(如何建立創造力自信心),影片中帶到Doug Dietz是一位研究醫用成像設備的高級工程師,但卻發現有80%的兒科患者需要服用鎮靜劑,才得以進入核磁共振儀中做檢查,而在他「洞察」了孩子們的這些恐懼後,運用了D. School教授的設計思維、同理心、原型創作等方式,重新設計了整個核磁共振檢查的體驗,他將檢查室的空間及儀器經過彩繪,成了一個海盜冒險的主題樂園,並且將醫務人員重新培訓,並以「等會會進入海盜船內,不可以亂動,不然會被海盜發現」的方式,告訴孩子們噪音跟檢查艙的運行過程。結果令人意外,續劇性的變化是,需要服用鎮靜劑的孩子由80%降低至10%,醫院也不用常常找麻醉科醫師,每日醫院檢查的數量也增加了許多,但是這些「定量結果」,並非Doug Dietz最在意的,他在意的是「質的提升」,一位女孩,在經歷了核磁共振檢查後,開心的跑到媽媽身旁問「媽咪,明天我們可以再來一次嗎?」Doug Dietz對核磁共振儀的Ownership,引發了他對相關事務的關照與洞察,並且運用同理心(Empthy)以理解孩童們對於核磁共振儀的恐懼。
  • Keep learning:除了上述兩點,持續不斷地學習,也是一位優秀的UXer所需要具備了。這裡提到了「三環學習理論(Triple-Loop Learning)」。首先先從「Single-Loop Learning(單環學習理論)」(以下簡稱「單環」)說起,「單環」認為問題與解決方案是高度相關的,所以會把焦點放在「行動」,並不會去挑戰原本的假設與信念,目標是「改善」與「修正」,也可以說是在既定的組織規範下,從中找到錯誤,並且試圖微調以解決問題。而「Double-Loop Learning(雙環學習理論)」則是人們開始會去思考,在既定的規範下,是否有些事情被限制住了,人們開始會去觀察並理解,甚至做出「假設」,這樣的學習模式,將帶來較為重大的改變,例如重新設計組織的功能與結構。最後,「Triple-Loop Learning(三環學習理論)」則是需要高度的「洞察力」,以思考組織的「脈絡」,了解過去的行為是如何對現況造成影響,並且思考問題跟解決方案間存繫的關係,讓人們對於事物的發展有更深入的理解,並作出反應。以更簡單的方式說明這三個學習理論,其分別就是由「是否有把事情做對?(Are we doing things right?)」、「是否有做對的事情?(Are we doing the right things?)」,並進階到「如何決定什麼才是對的?(How do we decide what is right?)」。藉由上述的學習理論,也期盼大家理解「學會學習(Learning to learning)」這件事是相當重要的,離開你的舒適圈,持續不斷地學習,將會發生很神奇的事情...
[Eyes&Ears]
首先我們必須先辨識出利害關係人有哪些,然後用相關的圖表分析出這些人的利益、期望、權利、影響力等,然後找出最重要的關鍵人物,也就是在整個專案過程中,我們必須持續關注的對象。然後去理解相關利害關係人的人格特質(可參考DISC人格特質分析),然後用心的傾聽並依據不同的人格特質,採用相對應的溝通方式,才能達成有效溝通。通常在專案過程中,專案經理將花費50%以上的時間在溝通上,畢竟它就是專案成功的關鍵因素。【TED演講,Ernesto Sirolli:Want to help someone?Shut up and listen!

[Brain]
愛因斯坦說:「如果我有一個小時拯救世界,那麼我會用五十九分鐘釐清問題,以一分鐘找出解決之道。」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我們必須先確認目標,並探討事物的核心價值為何,接下來才開始做後續的資料搜集與分析,最終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糟糕的做法是,在一開始時就先跳入有哪幾個解決方案的思維,這將導致以偏概全的錯誤並且無法掌握到問題的核心。況且問題背後的問題往往才是最關鍵的,所以運用眾人的智慧,抽絲剝繭、腦力激盪,才能找出最合適且且有共識的解決方案。

[Mouth]
這裡強調的不外乎是溝通、協調合作,建立共同願景。在前面提到,當團隊形成共識,有了具體目標,找到事物的核心價值後,我們便應該開始去預想你的顧客、使用者是誰(Persona),並搜集相關的背景資料(又或者是某些公司已經有分析好的Persona資料庫可加以應用)。而在我們希望使用者達到團隊預期的目標前,更應該去思索整個顧客旅程的連結與脈絡,或許將產生各種不同的劇本,而每一個被架構出來的劇本,都應該讓裡頭所有的元素具備可量測的條件,如此才能確保每次的顧客旅程都是在可預期的狀況下產生。簡單來說,也就是顧客所感受到的所有美好插曲,都應該是在組織既有的設計、規劃下所產生,而不真的純屬意外。

[Hand]
而上述這些Soft Skill該如何真正落實到實際工作的層面,讓「以使用者為中心(UCD)」的概念確實的與「產品開發流程做結合」呢?趨勢科技提到了兩個理論,分別是「瀑布模型(Waterfall)」與「敏捷開發(Agile)」。在專案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顧客真正想要的跟他當初所說的通常都有很大的落差,也或者應該說「顧客永遠不知道他想要的是什麼」,我常舉亨利福特的一句名言「如果我當年去問顧客他們想要什麼,他們肯定會告訴我:『一批更快的馬!』」,所以如何洞察出顧客真正的需求,而不只是聽他們怎麼說,也是產品成功相當關鍵的要素。80年代早期,軟體開發公司慣用「瀑布模型」理論,按工序將問題簡化,為了便於分工,也將所有不同的工作拆分開來,在產品開發到一定的階段前,內部很少有機會做到協調或溝通,更遑論是能聽到未來使用者的需求。而「敏捷開發」則是在產品的開發過程中,部門間與顧客都會不斷的進行溝通討論,並且設定多個里程碑,以快速的產出「階段性交付物」,以利有效、快速、微幅地修正錯誤,避免像「瀑布模型」般,到製作完成品,才發現產品並無法接受市場的考驗,不僅浪費團隊時間,更是耗費相當大的組織資源。
敏捷開發的特點是,只挑最重要的事情來做,並且在產品開發流程中的每個階段都進行得相當快速,也相當有彈性,在開發流程中也不斷的與顧客溝通,而能較準確的判斷使用者的需求並且快速跟進,更是一個強調團隊協同合作的開發流程。

[結語]
其實,在還沒參加這場工作坊前,我是完全沒聽過「敏捷開發」這幾個字的,因為畢竟產業別不同,隔行如隔山。但為了要做這次的分享,所以搜尋了敏捷開發的相關資料,無意發現原來敏捷開發在使用者經驗設計的工程領域相當常被提及,畢竟它本身就是一套軟體開發模型嘛!所以,關注使用者設計的朋友們,或許不妨手伸長一點,把「敏捷開發」這詞列入關鍵字搜索,相信能夠激盪出很多有趣的想法。當然,對我這個門外漢來說,也不需要了解的太透徹吧(應該也沒這能力XD)!總之很多概念都是可以被串接起來的,包括專案管理、使用者經驗、服務設計...等等,要學的學不完,但或許在幾個重要的邏輯概念下,試圖找出其中的關聯性,才得以深化相關領域的知識理解吧!


說了這麼多,提供一個分享會現場的影片檔,是一位好心朋友用iPad幫我錄下的,因為是第一次做這樣的分享,若有不太合邏輯的部分,再請專家們多指正,讓我快快成長噢~!!(鞠躬)

ps.另外附上心智圖供大家簡閱!


相關文章【趨勢科技UX冒出頭(上)

Evernote helps you remember everything and get organized effortlessly. Download Ever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