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

行為式設計原理介紹

原理介紹
  • 「行為式設計」是一種以活動脈絡與內容體驗兼顧,將設計創新置入於人、境、物活動的「分散式」的認知環境,完成「行為模塑(behavioral modeling)」,協助用戶進行新活動、獲得新價值與新體驗、產生新行為。(余德彰)
  • 行為改變的驅動機制:

    1.社會結構
       >>文化制約的分析和理解(ex:喝Expresso的文化差異)
       >>創新參與模式(ex:APP就是一種社會結構改變所發展出的產物)
       >>創新增加的相鄰模式(遷徙、天擇)
       >>社會創新的服務(突變、漂移)

    2.行為結構(認知行為理論)
       >>認知差距的分析和理解(ex:快思慢想)
       >>減少認知陷阱
       >>行為模式的建模
       >>合作人誌學(ex:合作關係)
       [關鍵字補充:理性行為理論計劃行為理論。]

    3.學習結構
       >>做中學,創中學
       >>從發現中學習
       >>從分享中學習

      
  • 創新模型:以往的採用的「創新擴散理論」(美國,Rogers)偶爾會因為文化的差異,而導致一些「複雜的行為」無法被解釋。例如,在日本,就有一群「堅持價值」、「有品位」的精品族群,並不能將其歸類為「Laggards」或「Late Majority」。所以導致「擴散理論」在「美國、中國」或許行得通,但在「歐洲、日本」,通常無法運行。而「社會創新的演化模型」理論,則是此次由余德彰老師領軍,帶領國內企業到義大利Experientia(用戶經驗設計公司)取經所獲取的新概念。演化模型概述如下:

    演化模型 概念 APPLE為例 咖啡店為例
    突變
    (mutation)
    人們可選擇並傳播的意外小改變 蘋果提供觸控APP 在地文創小生活
    天擇
    (natural selection)
    壓迫選擇最適合使用的環境條件的行為 休閒活動市場選擇平板 逃脫紓壓的選擇
    遷徙
    (migration)
    導致價值觀改變和新區隔的行為和態度的傳播 工作休閒分開,筆電被打回冷宮 小確幸、小幸福
    漂移
    (drift)
    邁向統一基因和單一種植() MS office,FB 咖啡品牌

    (創新擴散理論,圖片出處
  • Experientia的「行為式設計」框架為「Sensing>Sense-making>Acting」意即「感知>意義建構>行為改變」
    sensing/決定於物理環境、社會環境、自己和行為,我們的感覺和行為是經驗的基礎,是由環境的刺激與我們的行為產生。
    sense-making/決定於過去的記憶、價值參考模式、認知差距。經驗是我們心智與身體經由感受與接收行動結果以建構意義的方式。
    Acting/源自身體和心智,是我們做出來的行為。
     (出自余德彰老師,行為式設計講義)
  • 未來五年,產品和服務的發展將被「用戶價值」所驅動。 而應用此模型架構的方式,則是要「強化感受」,讓人們建構更豐富、更有效且更有價值的「行為模式」。ex:Line的視覺化資訊,提升人們的感知層次,令人感受到更豐富的體驗與價值。
     (出自余德彰老師,行為式設計講義)

    "強化的感受"協助人們實現預期行動,查明和內心期望同步的障礙,創造實現目標的刺激和鼓勵,提高人們達到目標的能力。
    (出自余德彰老師,行為式設計講義)
  • 行為改變模型
    意圖>>研究>>>計畫>>行動>>(維持)>>評價
    現狀的負面評價會來來新行為的接納,新行為的負面評價會帶起舊習慣的回復。新行為的產生維護會帶來新的狀態。
     (出自余德彰老師,行為式設計講義)

  • Experientia經驗設計流程聚焦在「了解」和「構想」兩個階段,經由田野和資訊研究,產出研究洞見,並轉換成策略方向。結合企業的創新能力,建立機會地圖,協助企業收斂出可行的產品、服務與流程概念。目前的研究方向,多為「研究過去,產出未來」,但其實「未來結構」必須要能先被勾勒出來,才得以建構「使用者行為」。

案例介紹


Sent from Evernot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